所在位置:
坚持规划引领,保障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23-11-07 11:28:05 来源:海河水利委员会
打印
     

 

坚持规划引领,保障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规计处
规划计划工作是健全完善流域顶层设计、加速推动流域治理管理的重要引领和保障,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60年来,海河流域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委作为海河流域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水利部党组工作安排,按照新阶段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和强化流域治理管理要求,科学谋划流域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全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水安全,在引领推动流域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动水利规划体系日臻完善
水利规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多年来,海河流域分“三步”走,形成了以流域综合规划为统领、以专业规划为指导、以专项规划为落实的水利规划体系,为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引领。
第一阶段以防洪治理为重点(1963—1979年)。“63·8”特大洪水充分暴露出流域防洪体系的短板,特别是海河水系洪水集中在天津入海的突出弊端。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在总结以往十几年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66年4月,《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出台,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治理方针,是海河流域洪水防御调度的重要遵循。
第二阶段以水资源配置为重点(1980—2012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海委正式成立。成立之初,海委围绕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要求,针对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严重缺水问题,组织编制了《海河流域综合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出了通过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调水工程、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等,进一步完善海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规划思路。
第三阶段全面完善流域水治理体系(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召开,海河流域治水迈入崭新新时代。针对流域面临的治水新形势新要求,国务院在批复《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成果包括海河流域成果)基础上,于2013年批复了《海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2022年,水利部批复了《大清河流域综合规划》。海委开展了《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每五年水安全保障战略规划等水利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流域、主要支流两级,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组成的较为完备的水利规划体系。
服务保障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海河流域规划计划工作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统筹发展与安全,科学谋划防洪、供水、水生态修复等保障措施,为国家战略保驾护航。
全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水安全。编制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为夯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围绕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开展水安全保障专题研究,编制《雄安新区防洪专项规划》《大清河流域综合规划》《雄安新区水资源配置方案》等规划,签订《关于共同推进雄安新区水安全保障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雄安新区起步区200年一遇防洪保护圈基本形成。围绕北京市及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审查通过《北京市防洪排涝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工程方案专题论证报告》《首都水网建设规划(2023年—2025年)》,印发《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推动以“通州堰”为依托的100年一遇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形成。此外,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水安全,先后4次组织实施河北四库向北京应急调水,编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水资源保障方案》,有力支撑了首都和重大赛事用水安全。
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率先突破。统筹推进“六河五湖”生态修复,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永定河流域治理管理现代化工作方案》。全力打造永定河流域治理管理标杆,创新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综合治理一体化,强化流域协同治理管理,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六方合作协议签订落实,实现四次全线贯通,与京杭大运河实现世纪交汇;推进永定河水文化建设,开展永定河溯源研究;提升流域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完成《数字孪生永定河先行先试总体技术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已实现地下水压采量逾27亿立方米,超采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扎实推动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工程,2013年、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相继通水。海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4”重要讲话精神,有力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并结合国家水网建设在海河流域落地落实,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规划总体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可研报告》《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穿黄工程初设报告》等,为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立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南水北调工程累计通水量超过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人。
推动健全流域水利工程体系
以流域规划体系为依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推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委属工程立项建设,有力保障了流域安澜。
基本建成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理方针,海河流域先后建成大型水库34座(总库容26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89亿立方米,控制了流域86%的山区面积),建成中型水库119座(总库容3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1亿立方米)。疏挖中游骨干河道12条、主要尾闾河道8条,修筑主要河道堤防约9000千米,设有28处蓄滞洪区,形成以河系为单元,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构建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北京、天津、雄安新区起步区等重要城市(区域)防洪圈工程已经建成,基本达到规划的20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洪工程体系在成功应对“96·8”、“21·7”暴雨洪水和“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推进委属重大工程立项建设。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委属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开展了漳卫河系治理,岳城水库、大黑汀水库除险加固,海河下游五闸、漳卫河系六闸除险加固。结合水利部开展172、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委属工程建设进入“快车道”,实施了卫运河治理工程、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漳河上游石梁、下交漳至观台河段治理工程,对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海河防潮闸、红旗渠渠首等7座病险水闸进行了除险加固。漳卫河洪水灾后治理进展顺利,印发《漳卫河“21·7”洪水灾后治理实施方案》,漳河、漳卫河及河口治理等23项重点建设工程落地见效。
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海河流域规划计划工作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水利部党组工作安排,紧密结合流域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流域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新一轮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等各项规划计划工作,全力保障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