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著名水闸(一)
|
天津市地处海河下游、九河下梢,是历史上水灾多发之地。千百年来,海河儿女通过筑堤防、浚河道、开减河和建闸涵等方式,与洪、涝、旱、潮等自然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辉煌的治水业绩。
天津境内何时出现水闸,史无确载。北宋初,宋辽以今大清河、海河为“界河”(河南地属宋,河北地属辽),宋为御辽南侵,将界河南侧塘泊、洼淀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西起边吴淀(今河北安新西南南、北边吴村一带),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泥沽一带),“屈曲九百里”的“塘泊防线”,这条防线的东段在今天津海河以南地带。史载,淳化四年(993年),宋人利用塘泊防线发展水利,种植水稻,“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这表明,至迟在千年前,今天津市境内已出现灌溉、排水用的斗门(水闸),但规模不会很大。进入近代以后,天津境内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水闸,特别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打的各类水闸,星罗棋布于天津的河渠上,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挡潮、航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天津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截至2011年12月底,过闸流量1立方米每秒及以上水闸3108座座,橡胶坝30座 (详见下表)。其中:在规模以上水闸中,已建水闸1069座,在建水闸0座;分(泄)洪闸54座,引(进)水闸284座,节制闸475座,排(退)水闸244座, 挡潮闸12座。
![]()
不同规模水闸数量汇总表
其中坐落于天津市区周边的五座大型水闸工程——西河闸枢纽、屈家店枢纽、海河防潮闸、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和独流减河防潮闸,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省际间关系协调,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局实施管理。天津境内的其他水闸则视地理位置和规模等级,分别由天津市地方水务部门管理。
![]() 天津境内的著名水闸,历史悠久者有九宣闸、马圈闸(洋闸)、耳闸“三老”;规模较大的水闸枢纽,有北部的筐儿港枢纽、屈家店枢纽,西部的西河闸枢纽,南部的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东部的海河二道闸枢纽等;重要的入海口防潮闸,有海河防潮闸、独流减河防潮闸、永定新河防潮闸等。
|
||
编辑:高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