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水利新时代 不忘初心再起航
|
西河闸管理处 曹雅昌 钟歌
![]() 在千年古镇杨柳青镇北,古老的子牙河畔,坐落着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水文老站--杨柳青水文站。杨柳青水文站是国家为数不多的百年历史水文站之一,由北洋政府顺治水利委员会于1918年7月设立,是华北地区现存最早的从事水文气象观测的综合性水文站。至2020年,有102年的降水和水位、71年的流量、68年的含沙量观测历史。
百年老站,满载艰辛荣誉
追溯历史,杨柳青水文站诞生于中华民族觉醒之时,成长于内忧外患之中,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变动最剧烈的一百年里,在北洋政府、日伪政府、国民政府期间,杨柳青水文站虽然历尽战乱沧桑,但气象水文观测工作一直开展,并服务于社会。
历经一百余载岁月沉淀和时光洗礼,一代又一代水文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
——抗日战争期间忠烈的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杨柳青水文人为保障气象水文资料不中断,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守岗位进行水文气象观测。1937年天津沦陷后,测候室主任的吴树德,为不负气象水文资料中断,带领金海祥、于鸿猷两名助手坚持开展水文气象观测,定期向重庆大后方提供情报,以为抗战所需。因会址设在意租界,虽有日伪的干扰,仍能继续工作。1943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垮台,日军也侵占了天津意租界,他们开始阻挠、威胁吴树德的工作,遭到吴的拒绝。后来日本宪兵队诬吴为重庆政府的间谍,设立的是"渝方电台",于1944年4月15日,日军将工程师吴树德、测绘员金海祥、于鸿猷三人逮捕。在严刑拷问中,强逼吴树德承认他是渝方"天津无线电台台长"。几次严刑审判,吴都言词强硬,毫无屈服表示。4月24日对他采用了最残暴的折磨,将他用油布裹身焚烧,一直烧到皮焦肉脱,临死他仍在高声骂贼,直至气尽身亡。同时被捕的测绘员金海祥在被捕后第六天(4月20日),不堪忍受日军的毒刑,头撞狱门而死。抗战胜利后,二人被认定为抗日殉国忠烈,相继入祀天津市忠烈祠。只有于鸿猷,在吴、金死后,因罪名无佐证,羁押41天后,死里逃生。现存有于鸿猷1946年在杨柳青水文站工作的原始资料手迹。
1963年汛期雨量不大,防汛工作依旧。日子来到了8月11日,本以为今年防汛工作已完成大半,不曾想下午5点左右,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来,水位急剧上涨,当晚八点左右测得流量达800m·每秒。12日凌晨两点老站长李兆斌外出查看水情发展,突然发现测船被洪水冲脱向下游漂去,他脱去衣服毫不犹豫跳入洪水,用了近半个小时才将测船拉回固定。12日清晨,测尺被冲的摇摇欲坠,他们赶忙设置临时水尺,保证了汛情及时上报。特大洪水期间,杨柳青水文站最高水位达8.67米,高出百货大楼楼顶,这次洪水造成部分水文设施被冲毁,对水文站职工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水文站也因测报大洪水成绩突出,被河北省评为“先进水文站”。
当前,水文站工作人员配备逐渐合理完善,有巾帼不让须眉、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的站长--梁淑敏,有年过半百仍兢兢业业、敢于较真的老技师--董玉林,有临近退休仍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老水文--王勇,有敢打敢拼、干劲十足的年轻人--屈海晨,我和曹雅昌都为身在这样温暖、向上的集体感到自豪,感到充满力量。
一代又一代水文儿女在子牙河畔以青春作笔、以汗水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忠于职守、拼搏奋战,根植在他们心中的正是一百多年来所秉持的水利精神。“六种奋斗精神”、“五戒五负责工作态度”、“六不工作习惯”、“五字测报工作作风”等好的习惯和作风,正是对新时代水利精神“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践行与发扬。
在建站100周年之际,在局党委、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杨柳青水文人建起了百年水文历史展室,建成了百年水文文化院落;水文站职工撰写的《子牙河畔的百年记忆--杨柳青水文站》宣传稿专版发表于中国水利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百年水文、百年精神。
当今,杨柳青水文人作为下游局防汛抗洪的耳目和尖兵,24小时坚守测站,盯、写、测、算、报,一刻不停,为防汛、抗洪、减灾、调度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他们常年以站为家,以水为伴,工作平凡且琐碎,但提供的数据却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危。越是下雨,他们越忙,越是洪水,他们越往河边跑,甚至几日几夜不眠不休。一河一站一生情,为了江河的安澜,逆行,坚守,专业,奋勇守护,融梦想于安定海河流域的事业里,这就是杨柳青水文人现在在做的事。
时光荏苒,翩然转身。杨柳青水文站站在100余年的艰辛和荣誉之上,即将迈步走向新的征程。步入治水新时代,杨柳青水文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百年优良文化传统,秉持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扎根子牙河畔,在新时代治水思想和水利精神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
编辑:高专 | |||